度生网 网站首页 感想体会 查看内容

如是发愿 如实修行

2016-12-29 17:4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55| 评论: 0|来自: 网络

一段时间以来,从我自己,以及共修的部分师兄,感觉遇到了学习佛法的瓶颈,一直不知如何转进:初步了解大乘佛法,非常欢喜闻、思大乘法义,但却是佛法、生活两件事。生活上,对世间法没有了努力的激情;佛法上,对佛菩提道也没有精进的动力,彷徨而郁闷。

感谢佛菩萨冥助,为我们安排了一次非常殊胜的法缘,这几天,得以亲近一位善知识,我自己感觉受到非常大的鼓舞与启示,这里,我把自己的一些心得整理出来,希望能与大家一起真正进步。

一、努力发起菩萨种性。

大乘法是大乘根器的有情相应的法,也就是发起菩萨种性的有情方能如实信、愿、行,并能荷担的法。那么,我们在学习大乘法,是否一定是已经发起菩萨种性了呢?

答案是不一定。

为什么我自己深知大乘佛法的微妙难得,却没有精进的动力?原因即是未发起菩萨愿力,并没有真正发起菩萨种性,所以未将此身心真正走入自觉觉他之路,日日仍在自己的业力当中--在求人天善乐的底蕴中,学习佛法,佛法也成了求乐的内容,当走到了一定阶段时,自然走不下去了,因为心的执着与大乘佛法不相应,所以才会有这一段时间以来的困惑。

那么,怎么才能发起菩萨愿力呢?

愿力也是修来的,发起的。愿力的发起是每日身口意行的结果,因此,当发现自己发不起愿力时,应有意识地日日如是身口意行:佛前发愿、忏悔、回向、求佛菩萨加持。

发愿:真诚发愿。发愿的内容要真诚而清楚,比如:愿求觉悟实相、利益众生,发起菩萨大愿,生生世世行菩萨道。并于今生能以此愿力,善根、福德、因缘具足,明心、见性乃至到初地,以初地的功德荷担如来家业,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每天真诚地发愿,熏习自己的末那识,久而久之,末那识自然会接受。

忏悔:忏,是发露。即在佛前至诚检讨自己贪于五蕴、嗔于众生,愚于无明,遇正法而不精进。。。。。。悔,是永不再犯。佛前发露后,下定决心永不再犯。这样,天天忏悔熏习自己,慢慢就会改变。

回向:把每天修行功德真诚回向一切六亲眷属、冤家债主,回向一切可能障碍自己修行的有情,希望能同向正法,往生极乐,解脱、觉悟。

求佛菩萨加持:至诚恳求佛菩萨加持,迅速发起菩萨大愿,以菩萨种性荷担如来家业,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真正自觉觉他。

要天天如是四事熏习自己,再加上觉悟法界实相、利益众生如实的身口意行,假以时日,定能真正发起菩萨大愿。

二、想清楚今生的目标。

今生真正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然后现在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只有这样思维清楚了,才能围绕今生想达到的这个大目标,有次第性的规划每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如实修行,如是进步。

比如今生的目标是:“证入初地,以初地的功德自觉觉他,临命终时自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那就需要详细了解证入初地所需要的条件:通达初地法无我,修除性障起圣性,发十无尽大愿王。

了解了这三大条件,并且真正了解三大条件的内涵,目标确定。接下来就思维:如何才能达到这三大条件?初地法无我智慧,应先明心、见性,修学种智;修除性障起圣性,须断我见修除我执;发十无尽大愿王,应切实发起菩萨大愿。

由此,现阶段的小目标,则应为:明心、断我见、发愿,攒资粮做准备。发愿前面知道了,不赘述;断我见,需要读善知识论著,具正知见而切实观五蕴无我;明心,信力、福德、正知见、定力、除慢。那么,这五事又如何达成?现阶段该如何努力,种种皆应真正想清楚。(因此五事,人人所缺不同,且后面将会分别提到,故先不赘言。大家不妨先自己思考、深入。)

唯有如是反复思维整理,直到目标清楚,我们才能真正知道自己应如何进步,在进步过程中才会势力勇猛,一往无前。

三、佛法一定要在生活中实修实证。

“听闻并理解到的,是佛菩萨的;运用并实证到的,是自己的。”善知识一语中的,如当头棒喝。一直以来,佛法与生活两张皮,所以造成了现在两难的困境。解决的唯一方法,即是把所学到的佛法知见运用到生活中如是观察,如实修行。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五蕴无我”,其实佛在讲我们的身心世界的真相是无常无我。这样,在生活中随处如是观察:色身是否无常?觉知心是否缘生缘灭。。。。。。这样如实依佛所说仔细观行,切实体验,真正实证佛所说,才会真正生起功德受用。

因为要真正改变末那识的执着,唯有进入现实的状况中观察、体会,这样以意识心之正知见作先导,并能日日观行熏行,才能真正被末那接受,真正生起解脱的功德。

唯有不断地生起功德受用,才会更增进在佛法中的信、愿、行,自然会次第走向成佛之道,达成今生自觉觉他行菩萨道之目标。

四、定力的修持非常重要。

定,是心缘一境之意。简言之,是专注于某一境之功夫。与此相对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攀缘,四处散乱。

为什么对佛法生不起信心?

为什么佛法与生活两张皮?

为什么一遇境界,佛法知见就忘于脑后?。。。。。。

这其中,与我们的心散乱,没有定力有很大的关系,乃至深入佛菩萨经论时难以理解,也与没有定力相关。尤其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做五蕴无我的观行、将来明心、见性的参禅,皆须要此动中定力--即在生活中,随缘应物,但净念相继,心不散乱。所以,修学佛法中,定力的修持非常重要。

但这种动中定力,需要训练。最好的方式,即是依据<楞严经>第五卷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忆佛念佛、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无相拜佛。有缘人可以找到<无相念佛>这本书,仔细阅读,如实练习。

因为散乱久了,一开始练习此功夫,一定很不情愿。没关系,改变无始妄习,一开始总会很勉强,但坚持定好功课,假以时日,心渐渐安静下来,有了功德受用,末那识一定会接受,会很自然练下去的。

五、勤修福德攒资粮。

大家都知道修学大乘佛法应勤修福德,福德以布施为因。但从我自己来讲,一直未真正勤修,甚至对于未来心中常常还会有不确定的担忧--因为从小所建立的见解是:生活的安稳,是因拥有而得保障。往往是富而后有能力布施,而非因布施而安稳。就是这种模糊而错误的知见,导致了在世间法上的心不安,在佛法上不肯精进修福德。

我们看到世人有钱才能安稳,但仔细推理一下就会明白:世人为什么会有钱?一种人是生来即“含银匙”,不难解释,是因为过去生的布施之果;大部分人是因为付出:或者上班、或者开公司、或者照顾家人。。。。。。。形式林林总总,共同点无非皆在付出自己的脑力、劳力,身口意行利益大众。因此,有钱,拥有财富是果,利益众生,才是现起财富的缘因。而且,财富的多广,与利益众生的多广有直接的联系,都是我们眼见的事实。

由以上思维整理,我们即能了解:布施真正是福报之因,利益众生的身口意行,才是真正身心安稳的根本。想通了,如是熏习自己,改变心行,自然愿意心心念念利益众生,工作生活皆成勤修福德的过程。

欲使福报成为福德,还应从福报中修除性障,比如因布施得福,是福报。有人因福报而贪、嗔、痴增重;有人因福报而减少贪、嗔、痴,皆回向成佛之道。因此,布施、持戒并重,利益众生、修除性障并行,如是才是勤修福德。

而且,真正的菩萨行者,并不会如世间人一样希望今生把过去世布施所种之福报完全现起,反而会留一部分未来世继续以资修行。所以,当我们条件允许时,反而应留一部分时间出来自己专修:深入正知见的学习,定力的修持,五蕴十八界的观行,乃至因缘具足时参禅。。。。。。因为今生我们的愿力,是自觉觉他,一切行事,自然以此为标准,据自己实际情况而做调整。

福德因缘具足,方得真正与大乘佛法相应,如实生起功德受用。

六、与众生结缘,勿起情执。

情执会障碍自己、他人今生、未来世的修行。因此,无论对善知识,还是对所利益之有情,皆应在正法的学习、闻熏上用功,切勿对五蕴身心之“人”起情执。否则,这个习气,将会让我们在今生的修行路上举步维艰,尤其未来世会先行现起此恶缘,一旦情迷,也许很难再走入正法而轮堕了。

而且,我们已经略知:五蕴世世生灭,真正的善知识并非此五蕴身心,而是善知识所讲之法。五蕴世世不一,但法却是法界实相,不会变。唯有真正心在法上,才能确保我们世世得遇善知识,得遇正法。

七、放下错误的见解,建立正知见。

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而不能证得。我们本来具足佛之智慧、德相,却因为执着妄想而在轮回中不得自主,什么是执着妄想?就是错误的知见,并对此知见执着。为什么会有执着妄想,因为无明,无明就是不正知。

不正知,大到对法界实相的不正知,再有对五蕴身心世界的不正知,因此“不正知”之无明而生起错误的见解与执着,所以才有颠倒妄想,心怀挂碍,故有恐惧――为什么我们活得艰难而不得自在,甚至心中常怀不安恐惧?皆因错误的知见与执着。

佛法中有“见取见”之邪见,即是认为自己的见解超胜于人,所以常会与人诤胜或心怀不满。当我们“见取见”深重时,则如一杯装满水的水杯,很难再学习到新的东西,自然无法建立正知见。更严重的是,这种习气非常容易妄解佛法,犯妄语、谤佛法僧之大过,所以一定要时时检省自己有否犯这种习气。

佛菩提道的修行,心地调柔是重要的条件,因此,在平常生活中,应随时训练自己放下“见取见”,尤其在一些非“大是大非”问题上,欢喜随顺众生,以此不仅更容易与众生结善缘,更有助于自己心性调柔,行菩萨心行。

建立正知见,则应深入佛菩萨经论,多闻、善思。在现阶段,我们尤其应深入有关发菩提心的经论,比如<优婆塞戒经>,其中还讲到布施的因果、勤修福德的原理;还应练动中定力,则应深入<无相念佛>,或者“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对于五蕴十八界的观行,是断我见的重要条件,因此有关这方面的知见尤其要深入整理、思维,比如<阿含正义>就是需要反复阅读的法义。(当然,经论的选择,也只有根据大家的福德因缘了。有时候,因为我们的福德因缘不具,并不一定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能真正信受。不过也没关系,可以先深入经典――依经不依人,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同时努力积攒福德,一定会真遇善知识的。)

而且,在深入正知见的过程中,要学会做笔记,自己整理,思维,才能于生活中如实观行、运用。

善知识讲:末那改变,无事不办。

末那识,即是时时处处在作主的这个心。在生活中,我们常会讲“我不由自主”;“我没办法控制自己。。。。。”,我们的意识心只能分别,不能做主。真正做主的心,是这个与意识心时时配合的末那识,类似于心理学中讲的“下意识”、“直觉”。

我们轮回也好,修行也好,关键在于这个作主的心――末那识的执着。那么,如何改变末那识呢?改变末那的执着,需要意识心的正知见,并以此正知见引领末那识在实际的情况中现场观察,体验--即是在生活中观行。这就需要有动中定力,才能时时于生活中安住此观行。而要想建立正知见,令末那改变,前提是除掉慢习,所以平时还应训练自己放下“见取见”,心性调柔,而这一切的修行,离不开福德的培植,愿力的发起。

由此,修学大乘佛法,前提是发起菩萨种性,发起自觉觉他的愿力。而愿力的发起,需要改变末那对妄习的执着,故须日日以菩萨心行、身、语事行熏习,具体内容即是:多闻善思正知见;勤修福德攒资粮;定力功夫常修持;慢习消除心调柔;去疑除邪起正信,并日日发愿、忏悔、回向、求佛菩萨加持,四事勤行,如是发愿、事行如实熏习,长此以往,定能迅速走上大乘佛法的正修行路。(因为明心的五大条件,正是在发起菩萨种性的前提下,正信、正知见、福德、动中定力、除慢)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