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长老在此开示全面总结了参禅中遇到的四个境界及相应修行对策,实乃参禅之无上珍贵法宝: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迷沦生死。经历长劫。贪嗔痴爱。妄想执著。染污已深。不得已而说修说证。所谓修者。古人谓为不祥之物。不得已而用焉。 此次打七。已经三个半七。还有三个半七。下三个半七。身心较为纯熟。用功当比前容易。诸位不可错过因缘。务要在下三个半七内。弄个水落石出。发明心地。才不孤负这个难得的机缘。 这二十多天来。诸位一天到晚。起早睡迟。努力用功。结果出不了四种境界。 一者。路头还有搞不清的,话头看不上,糊糊涂涂,随众打盹。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沈摇摆。 二者。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著一片敲门瓦子,念著“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成了念话头。以为如此可以起疑情、得开悟。殊不知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在话尾上用心。 三者。有的会看话头,能照顾现前一念无生,或知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了种种境界出现。有的不知身子坐在何处了,有的觉得身子轻飘飘的上腾了,有的见到可爱的人物而生欢喜心的,有的见到可怕的境界而生恐怖心的,有的起淫欲心的,种种不一。要知这都是魔,著即成病。 四者。有的业障较轻的,理路明白,用功恰当,已走上了正轨的。清清爽爽,妄想若歇,身心自在,没有什么境界。到此地步,正好振起精神,用功向前。惟须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有的是在此昏沈而停住了,有的是得了点慧解,作诗作文,自以为足,起贡高我慢。 以上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以对治之药。 第一如话头未看上。妄想昏沈多的人,你还是看“念佛是谁”这个“谁”字,待看到妄想昏沈少,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无生。能看到一念无生,是名真看话头。 第二关于执著“念佛是谁”,在话尾上用心,以生灭法为是的人。也可照上述的意思,即向念起处看到一念无生去。 第三关于观无念已得寂静轻安而遇到任何境界的人。你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自然无事,不落群邪。 第四关于妄念已歇,清清爽爽,身心自在的人。应如古人所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由一向至极处迈进,直至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再撒手纵横去。 以上所说,都是对末法时期的钝根人说的方法。其实宗门上上一乘,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之旨,教外别传,历代祖师惟传一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落阶级,不假修证,一言半句即了,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修,当下就是。不起妄缘,即如如佛,那里有许多闲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