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生网 网站首页 学佛之路 查看内容

邹相:我的学佛因缘

2016-8-5 15: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25| 评论: 0|来自: 佛教在线

摘要: 两年前,我曾在《佛教文化》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学佛前后》的文章,刊出后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特别是一些知名佛教网站,更是将其作为热点文章进行推荐。文章中,我写了自己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深入佛教中的一些心 ...
两年前,我曾在《佛教文化》杂志上发表一篇名为《学佛前后》的文章,刊出后迅速被各大网站转载,特别是一些知名佛教网站,更是将其作为热点文章进行推荐。文章中,我写了自己认识佛教、了解佛教、深入佛教中的一些心得感想,或许引起很多同修的共鸣。实际上,我与佛教之间,也有一段美好的因缘。

小时候,年迈的奶奶笃信佛教,家里虽无佛堂,她却坚持称念六字洪名,从未懈怠。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在父亲之前,奶奶还有一个女儿和儿子,但是,先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夭折了,逝去时都不满十岁。于是,奶奶觉得是自己业障太重,应该虔心侍佛,以培植福德。父亲出生时,奶奶欣喜若狂,一个劲儿地感谢佛菩萨。之后,奶奶又先后生了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在我上高中时,奶奶经常教导我,要一心向善,不要心存贪念;要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不要与人争斗、唯利是图。我谨记奶奶的教诲,以助人为乐为本,以诚实待人为座右铭,人际关系一直处理的很好。奶奶出殡前的一天,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因为是土葬,大家要抬着棺木上坟山,非常担心次日的路况。怎知,第二天凌晨,朝霞尽显,路上的雨水悉数全无,大家护送着奶奶,顺利地上了坟山。村里的老人们都说,奶奶生前善良忠实,对人友善热忱,且先后说成了几十桩婚事,是名符其实的“月老”,因此才有这样的好报。在奶奶的言传身授中,我对佛教心存敬重,颇具好感。

大学时,我在一所重点军事院校就读,学的是工科。然而,或许是兴趣所致,每次去图书馆,我都会看一些宗教学之类的书籍。开始渐渐地认识宗教,特别是佛教及佛教文化。上大三的一天,一位朋友送给我一盘光碟,里面都是佛教音乐。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一个人在宿舍里,静静地听着那些动人心扉的佛乐,心情由烦躁到寂静,听到感人之处,泪水也情不自禁地流出。但是,毕竟是在一所军事院校,功课比较多,我又担任不少社团职务,对佛学知识也很少涉猎。不过,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在网上浏览一些经文和佛学文章。那时,我已经能熟记《心经》了。

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报业集团当过图书编辑、在客车公司干过内刊编辑,然而总觉得身心不定,难以沉下来。直到我工作的第三年,从事了现在的佛教文化工作,心里才豁然开朗、踏实自在。还记得我上班不久,一位大学同学笑着对我说:“你这辈子肯定与佛教有缘啊!”我一愣,便问他是何意。他反问我:“你现在住的地方叫什么?”我说:“庙李啊!”他哈哈大笑着说:“庙李,庙里。你这聪明人,怎么就糊涂起来了!”当时我既吃惊,又好笑。我所住的地方,位于郑州市北环,叫“庙李镇”。现在想想,还真的挺有意思。当时去应聘时,负责招聘的人问我是否有佛教信仰,我说没有。他又问我为什么会过来面试,我笑着说:“因为感兴趣,特别是对佛教文化,其中的缘起性空思想和慈悲济世理念让我崇敬万分!”一听我这样说,他竟然激动地对我说:“终于找对人了,你过来上班吧!”就这样,我干起了佛教文化相关工作,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得知我从事佛教文化工作时,很多同学与朋友感到非常惊诧,有的干脆劝解我别干了,没啥前途。对他们的疑惑与不解,我只用了一句话回复:“我喜欢这份工作,既然我选择了它,就会努力对待,风雨兼程。”或许,在他们眼里,佛教依然与宗教迷信有着扯不清的关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教授在《我认识的佛教》一文中写道:“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了解,甚至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是迷信的、是消极的。这类误解依然很普遍,当看到拜佛求福,杀鸡还神等仪式,人们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很多故事、电影里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当尼姑,令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其实,那些东西只是附会于佛教上,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是和佛法无关的。”是的,当你走进佛教,真正地开始认识它、了解它的时候,你就不会觉得它是迷信,是不可理喻的东西了。

因为之前对佛教并没有系统地了解,导致我在从事佛教文化工作中有很多烦恼。为了破除这些障碍,我下决心从佛学常识开始,系统地学习佛教知识。我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赵朴初、于凌波、黄念祖等居士编纂的各类佛教知识文献翻阅了一遍,也阅读了不少佛学专著、禅宗典籍、禅意文章等。同时,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佛教的不少经典及论著,包括《金刚经》、《坛经》、《地藏经》、《法华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大智度论》、《菩提道次第广论》、净土宗的“五经一论”,等等。每每阅读经书,我真的是茶不思、饭不想,妻子说我是“书虫”、“书痴”,一点也不为过。等到心中有本了,有丰富的佛教知识基础了,再工作时,倍觉得心应手,也使得我的工作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与认可。我以前是写时评和散文的,是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也是省作协会员,在学习佛教文化后,我突然感觉自己的写作思路也得到拓展。近五年来,我专攻佛理散文,先后在各类佛教报刊上发表文章三百余篇,与大部分佛刊编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从对佛教的知之甚少,到现在的认识深入,我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更有价值,生活也更有味道。佛教,给了我太多指导与帮助。

一是佛教的教理教义让我明白了万法皆空、诸行无常的道理,也让我坚信命运就在自己手中。在没有真正地接触佛教之前,我一直是理想主义者,对任何人和事,都要求完美。还记得每次考试时,只要成绩不理想,我就会伤心沮丧,甚至用手捶打自己的脑门子。刚开始工作时,也是“前怕狼后怕虎”,唯唯诺诺,担心出现纰漏。然而,接触佛教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美好也如此,一切不过是四大假合的产物,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你去执着于那一份美好又能如何?不如放弃心中的执着,问心无愧足矣!佛教里讲到:“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又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即是在告诫我们,莫去攀缘附会,能改变我们的未来和命运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再想想袁了凡先生积福改运的一生,更觉:命运就在我们手中,未来也在我们手里。

二是佛法的博大精深给我以丰富的人生智慧,也陶冶了我的情操。佛教倡导包容、分享、结缘,这也正是人生的真谛。净慧法师说:“佛教的思想是要互相包容,不要互相对立。只有互相包容,不同的信仰和文化才能够互相尊重,世界就能和平;如果彼此对立,世界将会纷争不已;如果彼此融合,世界就能够团结一致。大家互相包容、尊重,这个世界就是佛国净土。”诚然如此,爱与尊重都是相互的,也是需要包容与理解的。我的性格比较急躁,遇事不够沉稳,说白了就是“憋不住一个屁”。自从学习佛法之后,我深知宽以待人、心宽体胖的殊胜之处,“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与其争得面红耳赤,不如退而求其次,获得一片自在轻松之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很多时候我们种的因,是需要一定的缘才能显示出果的。所以,你不要担心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只要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因缘具足时自会有好的结果,好的回报。

三是佛教的因果论及以人为本、慈悲为怀的理念,让我更好地去经营各种人际关系,营造好家庭和谐的氛围。吴平先生在《人成即佛成》一文中写道:“人生佛教指出佛教关注的重心在现实人生。佛教的根本是在帮助现实世界中的人觉悟解脱,佛陀创教的本怀就是对人的关注。”诚然如此,佛教的根本就是度化众生,让他们摆脱生死流转,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世尊曾说众生平等,告诫后世弟子在弘法利生时,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哪怕是卑微的众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学佛修行,首先就得深信因果,因果是不可思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知晓众生平等、因果不可思议的理念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再强求、苛求任何人。对于家庭,也是这样。《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提到,父母对我们有十种恩情,这种比天高、比海深的大恩德,我们是难以报答的。唯有孝养父母,才是正道。同样,能成为夫妻、父子,也是因缘殊胜,理应珍惜。等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与父母之前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与妻子、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就更加和谐了。

四是与佛教的结缘,让我对人生更有信心,对生活更有信心。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破迷为悟,化烦恼为菩提,就是为了增加智慧,把自己的心安好,把自己的各种问题处理好,“心即佛,佛即心”。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是积极的,是鼓励人们努力精进、奋发向上的。“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在面对人生的八苦时,不必过于在意,“花开花落,云卷云散”,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顺其自然吧!每天早上起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诵念几遍《心经》,向庄严的佛像合十垂首,那种感觉是如此坦然自若。到了单位,认真工作,心无杂念,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把自己的各项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这又是多么地充实和快乐啊!下班后,回到家中与家人相聚,济济一堂,分享一天的所得,共进晚餐,其乐融融,这是多么地幸福啊!可以说,因为与佛教结缘,因为与佛法相依,我的心境才变得如此淡定沉着,我的思想才变得如此洒脱自然,我的身心才变得如此安宁祥和!我,能不感念佛陀的教诲,佛法的恩泽吗?在与三宝相伴的日日夜夜里,我更觉信心倍增,誓愿将人生过得坦坦荡荡,将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或许是前世积累的殊胜功德,才得以与佛法为伴,与三宝为伍,我非常珍惜与佛教之间这份美好的因缘。不管再忙,我总会抽出一些时间,学习佛法,与同修们交流、分享学习所得,共沾法喜,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现在,在我的影响下,从事中医二十余年的四舅也喜欢上了佛法,特别是对药师琉璃光如来产生了强烈的尊崇之心。我经常给他邮寄一些佛教文化常识读本、佛教杂志及各类结缘法物,让他好好学习佛学常识,真正地从心里对佛教产生正信,而非盲崇、跟风,最忌讳浅尝辄止、蜻蜓点水。

我一直坚信,自己与佛教的因缘是美好的,也是殊胜的。我会珍惜这份因缘,珍惜与佛法相伴的每一个日日夜夜,并护持三宝、善用佛法,推而广之,让它惠及更多人,让他们都能受用,都能体证。如是,也是我的一大功德了。

(邹相,2013-2-21于郑州,刊载于《空林佛教》2013年第6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