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生网 网站首页 佛教故事 查看内容

从无明至证悟

2018-9-16 2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37| 评论: 0

摘要: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有人邀请我给予有关四圣谛的开示。换言之,那即是要求给予有关整体佛法的开示,因为佛法即是四圣谛,不多也不少。 因此,且让我们从头开始;且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对自己从一位菩萨的无明与迷惑 ...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有人邀请我给予有关四圣谛的开示。换言之,那即是要求给予有关整体佛法的开示,因为佛法即是四圣谛,不多也不少。
 
因此,且让我们从头开始;且让我们看一看,佛陀对自己从一位菩萨的无明与迷惑转变成阿拉汉、佛陀的智慧与证悟的叙述,过后再让我们看一看佛陀第一次给予有关四圣谛的开示——佛陀的第一堂开示。
 
众所周知,在成佛之后,这一次佛法教化期里的佛陀是一位名为悉达多乔达摩的太子,过着古印度王子一般漫无目标的奢侈生活。佛陀在《中部.圣寻经》里说:
 
「诸比库,在我证悟之前,当我还是一位未证悟的菩萨时,我也自己必须遭受生,追求必须遭受生之物;我也自己必须遭受老、病、死、愁与烦恼,追求必须遭受老、病、死、愁与烦恼之物。」
 
当时,菩萨正忙于佛陀所称为的「非圣寻」。提到自己还是一位未证悟的菩萨时,佛陀是说自己还未成为佛陀、阿拉汉之前。由于还未证悟,菩萨的本性是无明的凡夫。
 
故此佛说,该太子生活的目标是妻子儿女、男女奴仆、牛羊鸡猪、象马母驴、黄金白银。那就是:家庭、侍从、财物、金钱——这世界;该太子的生活目标跟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是这世界。
 
太子的生活目标是这世界;他的生活目标是毫无目标,因为正如佛陀解释,这世界除了老、病、死、愁与烦恼之外,再也无他。不能带来有益的目标——这世界不能带来有益的目标。
 
当我们的生活目标,是不能带来有益的目标且毫无目标之物,我们的生活也就没有有益的目标;我们的生活毫无目标。
 
试想像,假设我们是一位正值第六十五个生日的出名医生。我们正坐在自己的华宅之中;我们亮丽的黑豹轿车停在停车房里;我们可爱的孙子们正在游泳池嬉戏;
 
厨师与侍从正在准备丰盛的家庭晚餐;我们的妻子又在美容院里染白发、拉皱皮;猫狗正倚赖在我们的脚下;金鱼一家则在鱼缸里凝望着我们,也在等待牠们的晚餐。
 
我们的父母不来吃晚餐,其它的亲友也不来吃晚餐,因为他们早已成为老、病、死的猎物——他们已在坟墓里。
 
那时,我们可以看一看自己劳力士金表上的日期,扪心自问:「我是否曾经善用自己的生命做些有益的事?」而我们了解到的是什么?
 
如果我们戴上无明的粉红眼镜来看自己的生命,我们会满足且自豪地微笑地看待医院里的高科技、病人在我们走过病房时所表示的尊敬与感激、
 
身为医学知识的泉源所发表的「重要」文章、在国内外所给予的「重要」研讨与演讲、我们涨得满满的银行户口、我们的华宅、无价的家具与小摆设、
 
裁缝师为自己特制的衣服、手制鞋、黑豹轿车与吉普车、游泳池、金马仑高原上的别墅、与其它「重要」人物打高尔夫球、特设餐厅及我们愉快微笑的朋友、家人等。
 
如果我们戴上智慧的无色眼镜来看自己的生命,我们看到在四十年里,每一星期的每一天早上、中午、夜晚,都有病人不断地带着疾病涌进医院,而医生与护士们则花了四十年的时间日以继夜发狂似地致力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们看到病人不断地进来,因为他们的疾病是轮回,轮回并不能以药丸或手术来治疗。因此,我们看到四十年的病人毫无目标地涌进医院,帮助我们毫无目标地发达、毫无目标地出名,然后毫无目标地离开医院(除非被装在棺材里抬出去)。
 
每天早上我们阅读毫无目标的报纸(包括空洞的商业广告),每天晚上我们观看毫无目标的新闻(包括空洞的体育简报),我们所看的一切,都是同样毫无目标的前进。处处人人都是如此。
 
最终,我们的生命与金鱼的生命没有两样:牠们在小鱼缸里团团转,我们则在圈子里团团转。如果我们看向未来,即可看到不断地朝向坟墓前进,再向下一个坟墓前进,再向下一个坟墓前进,再向下一个坟墓前进,永无止境。
 
回顾过去,我们看到毫无目标地前进没有起点;看向未来(只要我们的生活目标还是这世界),我们看到毫无目标地前进也没有终点。这是生死轮回的实相。
 
佛陀解释:「诸比库,每当你们见到任何人不幸与悲惨时,你们可以下结论:在这漫长的旅途里,我们也曾经遭遇同样的事。为什么呢?
 
诸比库,因为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得知。受到无明蒙蔽、受到贪爱束缚的众生的生死轮转的起点无法显现。
 
诸比库,长久以来你们已经遭遇痛苦、极度痛苦与灾祸,把坟场都给填满了。」然而生命并不只是悲惨,是不是?
 
在《相应部.痛苦经》,佛陀也说过:「诸比库,每当你们见到任何人幸运与快乐时,你们可以下结论:在这漫长的旅途里,我们也曾经遭遇同样的事。……」
 
试想像,在未来两万世里都作为一位出名的医生,相同的事不断重复地发生,又有两万次在六十五岁的生日时,我们看着自己的劳力士金表,扪心自问:「我是否曾经善用自己的生命做些有益的事?」
 
如果够坦白,我们就必须承认两万次那只是同样冗长无聊的事——毫无目标地从老、病、死、烦恼,至到另一个老、病、死、烦恼。
 
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再坦诚地回顾自己的生命,从孩提时代至今,然后再看向未来,试想像做同样的事,多体验同样的喜悦与痛苦两万世。那会怎么样?
  
即是这种对生命实相的思惟,使得悉达多太子决定终止毫无目标的非圣寻,而开始了佛陀所说的圣寻——寻求他称为的「不老、无病、不死、无忧、无烦恼、远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寻求涅盘。
  
即是这种对生命实相的思惟,使得悉达多太子决定不再耽溺于毫无目标的世界,决定脱离它。佛陀在《中部.大真实经》说:「诸比库,在我证悟之前,当我还是一位未证悟的菩萨时,
 
我想:在家生活拥挤、充满尘垢;出家生活则广阔。住在家里很难过着犹如拭擦得光亮的贝壳般、完全圆满与清净的梵行生活。不如我就剃掉须发、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出家去。」
 
最终菩萨出了家,虽然其父母反对,就好像现代的父母一般。佛陀说:「过后,当我还年轻、是个拥有青年之福的乌发青年、正值青春年华,虽然我父母不愿、满面泪痕地哭泣,我就剃掉须发、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出家去。」当时菩萨二十九岁。
  
菩萨出家,在两位导师之下修禅,两次都掌握了他们的教法,也两次了解那是毫无目标的。他们所教的禅法,只是朝向投生到更高层次的世界,但菩萨所要的却是证悟,亦即不再投生到任何世界。
 
所以他勤修苦行自我折磨,例如不呼吸、极度禁食、不断地经历严寒酷热,及至将近死亡。另有五位沙门认定菩萨必定会证悟至上的境界,因此作为他的同伴。
 
但在六年之后,菩萨醒悟到,苦行也是毫无目标可言。当时,他忆起自己儿时如何证得初禅,确定那是导向证悟之道,因此舍弃了苦行。
 
他再次正常地进食,重获体力,其五位同伴则厌恶地离他而去,认为菩萨已经舍弃了梵行,留下菩萨孤单一人。
 
在五月月圆日(卫塞日),他坐在菩提树下,决定不证悟不起座。取入出息念为禅修目标,菩萨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及第四禅。
 
初夜时,菩萨透过入出息念第四禅的力量与光明,观察无量的过去世——这是他所称的第一智(宿命通)。中夜时,他培育天眼,观察众生如何依据自己的善业或恶业在善与不善的因缘之下投生到不同的世界——这是他所称的第二智(天眼通)。
 
后夜时,如佛陀所说:「当我的专精之心,如是清净、明亮、无瑕、无缺、柔软、适业、稳定、达至不动摇时,我把它导向灭尽诸漏之智。」
  
诸漏有三:欲漏、有漏与无明漏;它们致使我们不断地生死轮回。灭尽诸漏,即证悟与成就阿拉汉果。
 
佛陀解释其灭尽诸漏为——我如实知:这是苦。我如实知:这是苦之因。我如实知:这是苦的灭尽。我如实知:这是导向苦灭之道。
 
我如实知:这些是漏。我如实知:这些是诸漏之因。我如实知:这是诸漏的灭尽。我如实知:这是导向漏灭之道。
 
如是可知,苦即诸漏。灭尽诸漏,即达到证悟、成就阿拉汉果、灭尽一切苦、终止毫无目标地不断生死轮回,因为它是生死轮回的终点。
 
佛陀解释:「当我如实知见四圣谛等,我心获得解脱欲漏、有漏与无明漏。心获得解脱时即产生如是智:它已获得解脱。
 
我如实知:生已灭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再无后有。」这是佛陀所说的第三智(漏尽通)。
 
透过第三智,年三十五的菩萨不再迷惑,证悟道智成为阿拉汉,并且一切知智,随阿拉汉道智一同生起,菩萨觉悟成佛。阿拉汉与佛陀绝对无惑。
 
佛陀解释:「对于已断除污染、导致再生、带来烦恼、导致痛苦、导致未来再生、老、死之诸漏的人,我称之为无惑,因为人们即是透过断除诸漏达至无惑。如来已断除污染、导致再生、带来烦恼、导致痛苦、导致未来再生、老、死之诸漏。」
  
透过第一智,菩萨知见自己如何在无数劫里毫无目标地生死轮回;透过第二智,他知见有情众生的善恶业,如何决定有情众生毫无目标地生死轮回。
 
正如佛陀所说,致力终止毫无目标地生死轮回是圣寻的目标,是梵行的目标;这是应作之事。佛陀在《相应部.阿拉汉经》里说,一切阿拉汉与佛陀,如是成为阿拉汉与佛陀:
 
「诸比库,一切过去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拉汉、正等正觉者,都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一切未来当会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拉汉、正等正觉者,都将会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一切现在圆满地如实知见诸法的阿拉汉、正等正觉者,都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
  
在《相应部.正等正觉者经》,佛陀进一步指出,已经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事实上是阿拉汉与佛陀的定义:「诸比库,有四圣谛。是哪四者?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由于已经圆满地如实知见四圣谛,如来称为阿拉汉、正等正觉者。」
 
证悟之后,佛陀再在菩提树一带逗留七个星期,继续禅修,思惟其智,以及纯粹体验涅盘之乐。过后,他前往与以前的同伴五沙门会合,当时他们正住在波罗奈城外的一座公园里。
 
在阿沙哈月(阳历七月)的月圆日时,佛陀开示第一部经——《转法轮经》。且让我们听一听这部非常重要的经,然后简要地探讨其内容: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波罗奈城附近仙人坠处的鹿野苑。那时,世尊对五比库如此说:诸比库,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当从事的。是哪两种呢?
 
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
 
正等正觉者发现的中道,避免这两种极端。此中道引生彻见、引生真知,通向寂静、胜智、正觉、涅盘。中道是什么呢?
 
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比库,这就是正等正觉者所发现、引生彻见、引生真知,通向寂静、胜智、正觉、涅盘的中道。」
 
在此,佛陀先解释不以证悟为目标的两种道路。第一种是毫无目标地耽溺于贪欲,也就是取乐于欲乐的目标:美妙的颜色、美妙的声音、美妙的气味、美妙的味道、美妙的触觉、美妙的意识目标,例如美妙的感受与美妙的想象。这些就是菩萨曾经耽溺之事物。
 
如果我们摊开报纸、观看电视、聆听电台或只是去市区逛街,在每一处我们都可以看见同样毫无目标地对贪欲耽溺,同样毫无目标地追求欲乐,也就是毫无目标地从一生去到另一生、从苦去到更苦。
 
不以证悟为目标的第二种道路,是自我折磨身体的苦行。古印度的许多沙门投入于这种修行,这种修行在一切宗教里都有,菩萨自己则勤修苦行长达六年。
 
可见当佛陀说这两种极端是毫无目标时,他是说自己生命中的亲身体验——菩萨先投入于一种毫无目标的道路,然后再投入于另一种。佛陀也能够看到这两种极端毫无目标,因为他已经观到了过去的无数劫,观到他与其它众生白费气力地投入于这两种修行。
  
解释这两种毫无目标的道路之后,佛陀解释唯一具备目标的道路:中道——八圣道分。简要地说即是戒(正语、正业与正命),定(正精进、正念与正定),慧(正见与正思惟)。
  
如是,佛陀以解释毫无目标的道路及以证悟为目标的道路,来开始他的第一堂佛法开示。当菩萨停止修炼自我折磨的苦行时,五沙门以为他已经舍弃了梵行、再次投入于毫无目标地耽溺于欲乐,因此他们厌恶地离他而去。
 
透过解释梵行是既不耽溺于欲乐也不自我折磨,佛陀平息了他们的心,进而解释证悟的成分——四圣谛。首先佛陀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是苦。」
  
这是第一圣谛:苦谛。「苦」的含义是什么?《清净之道》解释du是「坏」(例如du-putta:坏孩子),kkha则是空虚,也就是说,没有愚人所见的常、乐、我、净。
  
Dukkha在英文里常被译为suffering(苦),这不输于任何译词,但我们知道,dukkha比一般我们所了解的苦,有更为深广的含义。
 
Dukkha所代表的苦,包括任何一种我们所体验的不舒服、不适与不悦:断了只脚是苦,但打破了一只杯也是苦;心碎是苦,违反法律也是苦;违背承诺是苦,痛哭流泪也是苦,甚至哈哈大笑也是苦。
 
正如佛陀所说,苦就是「五取蕴」。五取蕴是色、受、想、行与识:没有五取蕴,断脚、打破杯、心碎、违反法律、违背承诺、痛哭流泪与哈哈大笑,就都不会存在。因此五取蕴与苦相同,这就是第一圣谛。
 
佛陀接着解释第二圣谛——苦集圣谛(苦因):「这是苦集圣谛:造成投生的是爱欲,它伴随着喜与贪同时生起,四处追求爱乐,也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诸比库,这就是苦集圣谛。」
  
再生即是轮回,其因是爱,即是永无止境的耽乐与贪欲。我们要永远快乐,但不要痛苦,这令到我们痛苦——痛苦产生自不要痛苦。
 
《清净之道》解释,我们的贪爱如何以三种方式呈现:(一)欲爱,即贪爱美妙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与意识目标,例如美妙的感受与想象;
 
(二)有爱,即认为那些事物能够永恒地存在,包括自己。这是一种常见,认为每人都有个不会毁灭、永远活着的东西;
 
(三)无有爱,即认为欲乐会自动停止。这是唯物断见的一种呈现方式,认为色身死亡是一切的终点,认为只有物质重要。
 
在一切的情况里,我们都是乐于生命、贪爱生命,这使得我们在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地继续前进。
  
佛陀接着解释第三圣谛——苦灭圣谛:「这是苦灭圣谛:它是对爱欲的息灭无余、舍弃、遣离、解脱、无着。」这就是涅盘。
 
贪爱是造成我们痛苦的原因,如果我们能够终止贪爱,即是终止了痛苦。除此再无其它方法。观看这世界,看我们及每个人,如何茫茫然地忙着透过使这世界美丽来终止痛苦。
 
我们时时刻刻致力于,确保只有美妙的颜色、美妙的声音、美妙的气味、美妙的味道、美妙的触觉、美妙的感受与想象等。我们甚至打仗来达到这目标。我们是否成功了?病人是否已经停止涌进医院?医生与护士是否能够看到工作结束?
 
为什么这行不通?因为我们只看结果,而不看原因。佛陀看原因;佛陀说,如果我们灭尽对欲乐的贪爱,灭尽对生命存在的贪爱,灭尽对生命不存在的贪爱,我们就能够灭尽痛苦。
  
佛陀接着解释,如何灭尽贪爱、如何灭尽痛苦的第四圣谛,那就是导向苦灭之道圣谛:「这是导向苦灭的道圣谛:那就是八圣道分,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这就是导向灭尽痛苦的唯一道路——八圣道分,以此,佛陀也显示了他是佛陀。有许多智者,了解生命是痛苦(虽然通常他们并不了解苦的程度)。
 
也有些智者,了解苦的原因是贪爱(虽然通常他们并不了解贪的程度)。也有些智者,了解爱灭尽,即是苦的灭尽。
 
然而,除了佛陀之外,再也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实践。唯有八圣道分才能灭尽痛苦,也唯有佛陀一人,发现了八圣道分。
  
解释四圣谛之后,佛陀向五沙门解释,其证悟对十二种闻所未闻之法具备真知、智慧、明智与光明。首四种闻所未闻之法,是对每一项圣谛的真知。
 
其余八法是:(一)苦圣谛应当被了知,以及他已经了知苦圣谛;(二)苦集圣谛应当被断除(贪爱应当被断除),以及他已经断除了苦集圣谛;
 
(三)苦灭圣谛应当被证悟(涅盘应当被证悟),以及他已经证悟了苦灭圣谛;(四)导向苦灭之道圣谛应当被修行,以及他已经修行了导向苦灭之道圣谛。
 
佛陀解释,只要还未知见这十二法,他不会宣称已证悟。然而知见它们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证悟。佛陀说:「知见在我的心中如是生起:我的解脱是不可动摇的,这是我的最后一生,我将不再有未来的投生。」
 
五沙门随喜佛陀之言,而且其中一人(憍陈如尊者)证得了入流果。但听众并不是他们而已,还有千千万万的天神与梵天神都在听闻佛法,而且许多都证得了入流果。由于他们证悟了入流果,法轮已被推转。
  
什么是法轮已被推转的含义?那是说,人们又再有机会停止在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从生到生、从死到死、从苦到苦地前进,反之朝向灭尽这一切的涅盘迈进。
 
不单人类能够如此,天神与梵天神也能够如此。了解这一点之后,最低层的众神发出叫唤:「世尊在波罗奈仙人坠处的鹿野苑转无上法轮,这法转不是任何沙门、婆罗门、天神、魔王、梵天或世间的任何人所能阻止的。」
 
高他们一层的众神听到他们的叫唤之后也作出同样的叫唤,这叫唤如此一层层地传达每一层天,直达梵天界,接着一万个世界同时震动,无量的极光出现在世间。
  
从该天开始,我们就有机会再对痛苦与轮回说「不,谢了」,以及对灭尽痛苦与灭尽轮回说「好的、请」。「好的、请」,是指如实地证悟四圣谛。
 
这是为何佛陀在《相应部.朋友经》说:「诸比库,对于那些你们悲悯的人,对于那些认为你们的话应当被听取的人,无论是朋友或同事、亲戚或族人,你们应当鼓励、推动、建立他们于如实地证悟四圣谛。」
  
基于慈悲,佛陀花了四十五年的时间,提供大众如实证悟四圣谛的机会、终止在生死轮回里毫无目标地前进的机会、善用自己的生命于实行真正有益的事的机会——这机会还存在。你们是否想要善用自己的生命于实行真正有益的事?
上一篇:几个观点下一篇:舍身喂虎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