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生网 网站首页 佛教故事 查看内容

世界的尽头

2018-9-16 21: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954| 评论: 0

摘要: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的五堂开示的第二堂。    正如上一回提到的,苦灭,可以被视为是一切宗教的终极目标。根据个别宗教的教义,个别宗教有他们自己对苦 ...
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应循所邀讲的题目四圣谛,今天的开示是有关第三圣谛——苦灭圣谛——的五堂开示的第二堂。
  
正如上一回提到的,苦灭,可以被视为是一切宗教的终极目标。根据个别宗教的教义,个别宗教有他们自己对苦灭的见解。
 
上一回,我们根据贪欲与物质发展的宗教——现代社会正统信仰——的见解来讨论涅盘。今天,我们要讨论更多对涅盘的见解。
 
因为,开始了解什么是涅盘的其中一个好方法便是:了解什么不是涅盘。首先,有这么一种见解:可以透过一切精神上的修行来证悟涅盘。
 
这是「开明」的见解,对涅盘持有民主与政治上正确的见解:「一切通往涅盘之道,都是平等的;一切的涅盘都是平等的。
 
不需要认为佛陀的教法是独特的,不需要这么偏爱精英。」大家都听过这种见解,不是吗?
 
由于如此,现在甚至提到「宗教」也会令人反感:现在的人们必须说「精神传统」,就像只是品味某个东西,或谈论某个问题,这是贪欲论的必然结果。
  
《长部.大般涅盘经》记载,有一次,一位名叫须拔陀的沙门,询问问佛陀有关当时的所有闻名导师:「他们是否,都已经如他们所说地证悟了真谛,或其中一人已证悟了它,或有些已经证悟了它,但有些则还没有证悟?」
  
佛陀答道:「够了,须拔陀,不必理会他们全部都已经证悟,或全部都没有证悟,或有些已经证悟真谛,我将教你法。」
  
佛陀接着解释:「无论什么法与律,只要没有八圣道分,便没有第一种沙门圣果,没有第二种沙门圣果,没有第三种沙门圣果,没有第四种沙门圣果。」
  
这是指,没有八圣道分便没有须陀洹,没有斯陀含,没有阿那含,及没有阿拉汉,也就是说,没有证悟涅盘——苦的止息。
  
这是为何菩萨证悟佛果的因缘,是他发现及修行八圣道分、发现了缘起。佛陀在《相应部.城镇经》说:
 
「诸比库,我见到过去圆满觉悟的诸佛所行的古道、古径。该古道、古径是什么?它便是此八圣道分。
 
我跟随该古道,透过这么做,我已经亲自了知老与死(第一圣谛)、它的起因(第二圣谛)、它的灭尽(第三圣谛)及导致它灭尽之道(第四圣谛)。」
  
便是在他重新发现法(四圣谛)时,菩萨在最后一生,成为阿拉汉、佛陀。作为一位刚证悟的佛陀,他重新建立僧团。只有在过去的佛教灭后,这才能够发生。
 
于《增支部.不可能经》,佛陀解释:「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发生的,即两位阿拉汉、圆满觉悟的佛陀,同时出现在同一个世界:绝无这种可能性。」
 
这就是说,菩萨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圣者。为什么呢?因为,正如佛陀在《相应部.转轮圣王经》中解释,其中三个须陀洹支,便是对佛、法、僧拥有完全的信心。
 
因此,如果菩萨在成为阿拉汉、佛陀之前,就已经是个圣者,他就是对不曾见过、不曾听闻的事,拥有完全的信心:
 
对不曾见过、不曾听闻的事,拥有完全的信心,这并非是智慧之相,而是愚痴之相。再者,如果我们的菩萨,在成为阿拉汉、佛陀之前已经是个圣者,
 
他就已经有一尊佛之法(八圣道分)为师,也就是说,他没有可以理解的理由,先向另外两位导师求教:那两位外道师的教法,因为不能够导向涅盘而被他排除。
 
菩萨也没有理由,花六年的时间去修行无用的苦行。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在阿逻罗迦蓝摩及乌达卡拉玛子,这两位外道导师的指导之下学习。
 
他学习如何培育四色禅与四无色禅。菩萨知道这不是涅盘,所以他离开了他们,修行极苦的苦行六年。
 
唯有在这之后,菩萨才坐在菩提树下修行,最后发现了四圣谛——真正的能够导向涅盘的佛法。具体情形,请参考《中部.圣寻经》。
 
菩萨会成为阿拉汉、佛陀,便是他会重新发现法(八圣道分),以及重新建立僧团。他不可能已经对佛、法、僧,拥有完全的信心及了知。
 
咖啡树不能够长出,一杯杯热腾腾、具备奶精、糖、小托碟与银匙的咖啡;咖啡树只能够长出未经加工的生咖啡豆:这是自然法则。
  
修行八圣道分,是证悟涅盘的因缘。那么,修行八圣道分的因缘,又是什么?是正见。在《中部.四十大经》,佛陀解释:
 
「其中,诸比库,正见先生起。正见如何先生起?他了知邪见为邪见、正见为正见:这是他的正见。」
  
这就是说,首先,我们必须了知什么是什么。当然,对于佛陀在此所指的,在比较高的层次,是指了知究竟名色法。
 
但即使还未达到那个程度,我们必须拥有已经归依佛、法、僧三宝者的基本正见。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对涅盘(苦灭)拥有足够的正见,以便知道它便是无明与生死轮回的尽头。
  
佛陀解释,除非有正见,否则便不会有正语、正业与正命,不会有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不会有正见与正思惟。其结果,是不会有阿拉汉的十圣道分中的第九与第十道分:正智与正解脱。
  
这很直接:戒,难以培育与保持,因为它涉及抑制与控制我们的本性驱动力。同样地,定,也与我们的本性相反。
 
慧,则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必须非常勤奋地学习,才能够了解深奥的佛法。我们也必须非常勤奋地禅修,以便知见它:我们的无明本性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能够透过另一种更容易的方法证悟涅盘(苦灭),佛陀肯定会转教另一种方法:自然法则不会遵从政治正确性的教条。诸佛不发明八圣道分,他们只是重新发现它。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对于导向涅盘的唯一道路、唯一的涅盘之本性及证悟唯一的涅盘拥有足够的正见,是多么地重要。
 
否则,佛陀说,我们便可能修行「非善士法」。在这《增支部.善士法经》里,佛陀解释非善士法的八个道分,都是邪的。
 
我们便可能行走在「黑暗之道」。在《增支部.黑暗道经》里,佛陀解释黑暗道的八个道分,都是邪的。
 
我们便可能修行「非圣道」。在《增支部.圣道经》里,佛陀解释非圣道的八个道分,都是邪的。
 
因此,我们可能行走在魔王的八分邪道。这种道会导向哪里?它导向持续不断的无明,导向持续不断地投生、老、病、死,而不是灭尽这一切的涅盘。
  
且让我们暂时放下佛陀的八圣道分,继续探讨要了解涅盘与证悟涅盘,所需要知道的一些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涅盘并不是一个地方。在《相应部.赤马经》,有一次,一位名叫赤马的年轻天神,问佛陀世界的尽头、生死轮回之苦的灭尽,是否是能够透过穿梭这世界达到的地方。
 
佛陀的回答是很明确的:「贤友,关于世界的尽头,即人不生、不老、不死、不逝世及不重生之境:我说它是不能够透过穿梭空间知见的。」
  
这就是说,世界的尽头(生死轮回与苦的尽头),不能够在外在的东、南、西、北无边世界中的某个地方找到。世界的尽头,只有在诸行灭尽、名色灭尽时才能找到。
 
佛陀向赤马天神解释:「然而,贤友,我说,没有达到世界的尽头,便不能够结束苦。」
  
赤马说的,是外在世界的尽头;佛陀说的,则是组成我们的世界的世界尽头。在此,名色法是我们的身心,是无止尽的生死轮回,是第一圣谛:苦谛。
  
佛陀向赤马解释:「贤友,即在此有想、有意的一寻长躯体里,我说它有世界,有世界的起源、世界的灭尽及导向世界灭尽之道。」
  
我们的身体是色法,想与意是名法。我们的名色法,即是我们能够找到四圣谛的唯一之处,而且唯有透过了知四圣谛,我们才能够达到名色法的灭尽,也就是苦与生死轮回的灭尽——世界的尽头。
  
相信涅盘(苦与生死轮回的灭尽)是一个地方,可以显示出认为涅盘是一个生命界的邪见。
 
我们可能会想:「是的,我知道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无常与苦,我也知道涅盘不是如此。这就是说,涅盘必定是超越此世间、独特、至上、神奇的天堂,拥有永远的快乐,投生该处的人长生不死。真是好极了!」
  
佛陀解释,有一次,有一位名叫巴卡的梵天神,对他所处之界持有这种见解。该梵天神想:
 
「这是常的,这是永远存在的,这是永恒的,这是遍满一切的,这不会死,因为这不生、不老、不死、不重生,除此之外即无解脱。」
  
对于这点,佛陀说:「巴卡梵天神,已经堕入了无明。」
 
这种堕入是自然的,因为它与我们无明的梦想相符。它受到我论取或显现为常见的身见驱使。在梵天界这样的地方,这种错误的观念来得更加自然,因为该处只有快乐,而且寿命非常非常的长。
  
接着,佛陀向迷惑的巴卡梵天神,解释证悟涅盘:「不见识、无尽、一切光明、无地的本质、无水的本质、无火的本质、无风的本质、无有情的本质、无天神的本质、无梵天神的本质、无一切的本质。」
 
此经的注释解释,涅盘为「所识知的不可见名法」。虽然涅盘既不是名法,也不是色法,但在此这样形容它,是因为它是识的目标。
 
菩提比库编译的《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第八章,对此给予很清楚的解释:涅盘,纯粹基于导致受、想、行与识这四名蕴倾向,而被称为nàma(名)。
 
因为涅盘通过作为「所缘增上缘」,而导致毫无瑕疵的出世间心与心所,倾向或转向它本身。
  
地、水、火与风,是色法。有情、天神与梵天神,是名色法。而一切,则包括一切的名色法。但涅盘,则无这些法:它无色法的形象,也无名色法的形象。
 
因此,涅盘甚至无光明与黑暗。正如佛陀在《增支部.六种经》里,描述涅盘为「不黑暗」及「不明亮」。
  
《长部.伽瓦达经》记载,有一次,佛陀向一位名叫伽瓦达的居士,解释涅盘时说:「居士,在此,水、地、火与风无立足处。在此,长与短、粗与细、美与丑、名与色,这一切都灭尽无余。」
  
这一切的名词,都包括在最后两个:名与色。因此,涅盘并非名色,涅盘没有名色,涅盘并不在名色之中,名色也不在涅盘之中。
 
涅盘没有名色,没有任何有为法:涅盘是无为的。这是为何不可见、无尽与光明的并不是涅盘,而是知见涅盘的识。
 
这又是怎么发生的呢?在培育禅那时,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清净,因为烦恼已经被镇伏得越来越牢固。
 
接着,在修行观禅时,我们的心也变得越来越清净,因为无明已经被镇伏。心的清净,显现为光明。在《增支部.导向且清晰品》,佛陀针对这点而说:
 
「诸比库,此心极光净(注释解释,这是指心充满了光净)。由于外来的随烦恼而被污染。诸比库,没有了外来随烦恼的干扰,此心极光净。」
  
这光明,也就是佛陀所说的智慧之光。如佛陀在《增支部.放光品》的《放光经》、《光净经》、《光明经》、《光亮经》、《明亮经》里所说:
 
「诸比库,有四种光。是哪四种?月光、日光、火光与智慧之光。」若要了解它,最好且最清楚的方法,便是培育定力。
 
即使在证得禅那之前,心已经不受烦恼干扰,因此其自然的光明,便显现了出来。由于涅盘没有形象,最清净的心当然是知见涅盘之心:其时,心最光净、最明亮。
 
已经培育了定力的禅修者,将会知道佛陀在此所说的不是隐喻:专注的心,的确极光净、明亮。
 
从修饰学的角度来看,若说佛陀会在月光、日光与火光这三个非隐喻词当中,插入一个隐喻词,那是很难解释的。
 
在《相应部.转法轮经》,佛陀描述自己证悟佛果时,同样说到光明:「关于未闻之法,见生起、智生起、慧生起、明生起、光明生起。」
  
因此,虽然从一个角度来看,涅盘拥有寂、乐等特相与本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拥有「无形象、无本质」的特相与本质。
  
于《增支部.涅盘乐经》,舍利弗尊者解释这一点。他说:「贤友,此涅盘是乐;贤友,此涅盘是乐。」
 
当时有人问他,涅盘没有感受,怎么会是乐,舍利弗尊者解释:「贤友,即因没有感受,所以它是乐。」
  
便是因为没有色、声、香、味、触、受、想、行,给眼、耳、鼻、舌、身、意去执取,涅盘称为「无相」。关于「无相」,请参考《中部.大问答经》等。
 
也请参考吉达居士在《相应部.牛使经》中,给予的深奥解释。《清净之道》第16章也解释:灭谛之相是寂静,其作用是不死,现起是无相。
  
换言之,涅盘与名法、色法、空间、有或没有,都无关。因此,它与一切无关,例如遍满整个宇宙之心;这符合巴利圣典里所说的「世界灵魂」,源自常见的一种教义。
 
一切法的真如本性、原来的实质(这只是我的另一个名词)、存在的根本、生命的根源、世界的根源等。
 
这是我们容易堕入的另一种邪见:认为涅盘是生命的根源、起点、原来的实质等等。在《相应部.世界经》,佛陀解释世界的起源:
 
「诸比丘,世界的起源是什么?依靠眼与色,眼识生起…依靠耳与声,耳识生起…依靠鼻与香,鼻识生起……
  
依靠舌与味,舌识生起…依靠身与触,身识生起…依靠意与法,意识生起…这三者的集合是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
  
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在此,佛陀解释「触」是世界的起源。
 
然而,正如我们已经长篇地讨论的,佛陀也解释,缘生触的是六处,缘生六处的是名色,缘生名色的是识,缘生识的是行,以及缘生这一切的是无明。
 
世界的起源不是涅盘,而是无明。这是第二圣谛。涅盘不是世界的起源,不是苦的起源;涅盘是世界的尽头,是苦的尽头。
 
正如佛陀向伽瓦达解释:「这一切都灭尽无余。」涅盘不是世界的起源,涅盘是世界的尽头。佛陀解释:
  
「诸比丘,世界的尽头是什么?依靠眼与色,眼识生起…依靠耳与声,耳识生起…依靠鼻与香,鼻识生起……
  
依靠舌与味,舌识生起…依靠身与触,身识生起…依靠意与法,意识生起…这三者的集合是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
  
但此爱灭尽无余,取即灭尽;由于取灭尽,有灭尽;由于有灭尽,生灭尽;由于生灭尽,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
  
我们可能会执取邪见,说:「是的,我知道,无明与爱是苦的起源。但在那之前,便原本有个涅盘:生死轮回是过后才开始的。」很好,但或许有两个小问题。
 
一、正如我们讨论过的,佛陀在《相应部.草木经》说:「诸比丘,生死轮回的起点无法得知。受到无明蒙蔽、贪爱束缚、来来去去地轮回的诸有情的起点是无法得知的。」
  
也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佛陀在《增支部.无明经》解释:「诸比丘,无明的起点无法得知:在此之前没有无明,但之后无明即生起。然而,诸比丘,虽然这么说,却可知:无明有其因缘,无明有其食。」
  
正如我们讨论过的,无明是苦的诸母之母,但即使如此,它也不是第一因,不是原来的实质:无明也有其因缘。
 
说有个原来的实质,便等同于说,有个「非缘起」的第一因。如果我们不管佛陀之言,反而坚持生命的原来实质是涅盘,这便是说,佛陀的教法是无稽之谈。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在无明之前有个涅盘,那便是说,涅盘是无明的因缘。这就是说,原来有个涅盘,后来才有无明。
 
然后,佛陀出世来教导我们,如何「回到」我们原来的心、「原来之境」,融入「遍满整个宇宙之心」等等;而此心,是我们以前不可何故、神奇地脱离的。
 
《清净道论疏钞》讨论这种错误的见解:「那些认为有个基本元素为因的人说:世界从一个基本元素显现出来,然后再融入它。」
  
若是如此,在奇妙的未来里,当我们都神奇地融入原来的心时,其实我们是证得了再次无明的因缘。
 
这就是说,我们将无可避免地、神奇地因为无明,而再次脱离了涅盘。这也就是说,佛法只是一个很差劲的玩笑,因为它不能够导向苦灭,只是毫无意义的艰苦修行。
 
那么,远比这更容易的是投降。当我们相信有个原来的本质时,这便是我们无法不做的:我们无法不去想,修行善士法、持戒、禅修与培育智慧,是没有必要的。
  
再者,既然涅盘是无明的尽头,那便是说,涅盘同时是无明的起点与尽头两者。这就是说,苦的起源与苦的尽头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它既不是起源也不是尽头。
 
香蕉是香蕉也不是香蕉。简而言之,说有个原来的实质,就是在说原来的无稽之谈。可见,唯一产生自原来实质的东西,就是永无止尽的无稽之谈。
 
当然,唯一美化永无止尽的无稽之谈的方法,便是依附不可思议的神奇:「是的,它听起来很不合理,但便是因为它真正非常深奥的法,非常非常深奥,以致只有XX才能见到它,或甚至是想到它。」
  
很好,那随我们的意思:我们的意、语、身业行是我们自己的财产。神奇宣言是无用的,因为神奇是依靠与取乐于自相矛盾、迷蒙化、隐藏的含义等等。
 
这不是佛陀的方法。这是为何如果我们这些佛教徒想要去除佛教神奇的面纱的话,我们能够做得最好的,便只是注重佛陀之言。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佛陀如何形容其教法。在《长部.大般涅盘经》,佛陀说:「世尊之法善说、当下可见、无时、请来见、导向、当由智者亲证。」
 
根据自然法则,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智者——才能够了解法。正如我们所知,法不是佛陀发明的。佛陀解释:「诸比库,什么是缘起?
  
诸比库,生缘生老与死。无论是有如来出现或没有如来出现,该元素依然存在,即法、法的自然定律、缘起依然存在。如来已证悟它、通达它。
  
然后他解释它、教导它、宣说它、建立它、分析它、阐明它: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如此,大苦集成。」
  
法是真谛、完整的真谛、除了真谛再无其它。除非我们已经获得智慧,不然便不能了解佛法。若是如此,佛陀便无法解救我们:佛陀无法解救地狱的众生、动物、饿鬼,也无法解救人间、天界或更高生命界里极其愚蠢的众生。
 
在《相应部.花经》,佛陀说:「当如来已经如此解释、教导、开显、分析、阐明法,如果有人不能知见,对于这样愚蠢、盲目、无见、不能知见的凡夫,我又能够做什么?」
  
如实知见佛陀开显之法,并不是一个神奇的问题。因此,佛陀向阿难尊者说时,直接地排除了任何神奇的「密法」:
 
「阿难,我已经教导无内、无外之法:对于教法,如来没有『导师之拳』。」——《长部.大般涅盘经》
  
「导师之拳」,是指导师紧握拳中不传的某些教法。他可能会把这些教法紧握拳中,或只传给几个被选中的弟子。佛陀没有这种导师之拳。
  
这是佛陀与其它一切导师之间的许多差别之一:他没有给与特选的弟子的「密教」。为了证悟其教法中的至上果,其弟子们并不以任何方式,依靠导师赐予的「神慧」或「力量」。
 
这些东西只是愚昧的崇拜对象,在诸佛的范围之外。正如佛陀在《中部.蛇喻经》解释:「诸比库,以前和现在,我所教的是苦与苦灭。」
  
例如《相应部.无为相应》里的所有经,佛陀一而再地向众比库说:「禅修吧,诸比库,不要放逸,以免以后你们后悔。这是我们给与你们的指导。」
  
佛陀给与我们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精进地修行以证悟涅盘。这些修行是我们必须自己实践的,没有人能够帮我们实践,然后像传流行性感冒地把它传给我们。
 
佛陀在《法句经》第165首偈里说:「净与不净只看自己,无人能够清净他人。你们必须自己努力,如来只能指示道路。」
  
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即对涅盘与证悟涅盘的邪见,是自然地产生自我们的我见、我们的我论取、我们的身见。
 
因此,我们可以说,如果有任何世界的原来实质,生死轮回的原来实质,那便是身见的原来无稽之谈。
 
我们很难解脱生死轮回的原因,便是它太原始了:我们的无稽之谈是无始的。我们的原来身见,也是我们认为证悟涅盘时自己便被灭尽的原因。
  
这将会是讨论涅盘的下一堂开示的开头。接着,请让我以佛陀对证悟涅盘、成为阿拉汉的含义的描述,来结束今天的开示。
  
《增支部.都那经》:有一次,有一位名叫都那的婆罗门,行走时见到佛陀在树下修禅。
 
他极度受到佛陀的外表所吸引,以致他问佛陀在下一世会投生做什么。佛陀解释,由于他已经弃除了诸漏,他不可能再投生:
  
「婆罗门,正如一棵青、红或白莲花,虽然生在水里、从水里长出来,当它达到水面,它不受水沾湿地竖立。
 
同样地,婆罗门,虽然生在世间、在世间长大,克服了世间之后,我不受世间沾湿地安住。我是觉者,婆罗门,你当如此知我。」
  
当你下一回见到一棵莲花长出水面时,请你记得佛陀的譬喻。请让它激励你,尝试自己也成为莲花,既高且干地长在世间之上;
 
既高且干地,长在原来的无稽之谈、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悲、苦、忧与恼之上。
上一篇:快餐下一篇:几个观点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